为积极推进学院科研工作,进一步提升教师科研能力,浓厚学院学术氛围,5月28日,国际教育学院召开2025年上学期第二次科研研讨会,会议由副院长杨红主持,学院全体教师参加。本次会议重点围绕《中国侗药学》第一阶段翻译成果开展研讨,并就下一阶段工作达成共识。

会议现场
首先,杨红总结第一阶段的翻译工作,她强调《中国侗药学》翻译项目旨在推动民族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,助力科研建设。通过组织学术研修、建立常态化研讨机制,提升教师科研能力。第一阶段的翻译工作中,团队聘请《中国侗药学》编委张在其、汪冶教授提供学术指导,并特邀刘建新、蔡伟、曹亮、郑钦方等专家负责专业术语审定。翻译小组团队按章节分工协作,圆满完成了翻译任务。在推进翻译过程中仍面临三大核心挑战:其一,侗药存在“同名异物”“同物异名”现象(如“nyangt”的区域性差异),拉丁学名难以统一;其二,侗语复杂结构词汇(如“飞鸟治伤藤”)的语义逻辑在跨语言转换中易被割裂;其三,缺乏权威多语种术语库支撑,需创造性构建译名体系。
针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,全体教师进行了深入讨论,达成共识。首先,翻译必须秉持严谨、科学、准确的态度,尊重侗医药文化传统,平衡学术规范与文化内涵。团队确定三个翻译原则:侗药名称采用“音译+注释”模式,保留侗语音韵的同时补充药用部位及功效说明;对复合结构词汇进行语义重构,显化隐含逻辑(如“飞鸟治伤藤”需解读其名称与疗效的关联性);在统一翻译标准的基础上,建立侗药术语语料库。杨红副院长对第二阶段的翻译工作做出了明确的分工和要求,强调建立进度反馈机制,加强交流、协作,确保译文质量。
最后,院长周振芳做总结发言。她肯定了第一阶段的翻译工作成果,并对后续工作提出三项要求:第一,要深挖文化特色,立足侗医药独特内涵,结合校本资源申报各级科研项目;第二,要强化团队协作,整合跨学科力量攻坚术语标准化等核心问题;第三,以翻译项目为支点,推动民族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。本次会议确立了“文化忠实与学术严谨并重”的翻译原则,通过方法创新破解民族医药跨文化传播壁垒,为民族医药国际化传播及学院科研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
撰稿 戴 雨
编辑 肖雅丽
责编 杨 红
审核 周振芳